清晨6时许,霍山县诸佛庵镇上谷村, 67岁的秦承华轻手轻脚地起床,手脚麻利地收拾好家里卫生,再去厨房煮上半锅鸡蛋面条。
这会儿功夫,住在东屋71岁的大姑子江光芝也醒了。秦承华一边哄着她穿好衣服,一边拿梳子帮她梳理好头发。侍候她洗脸、刷牙,再去厨房端来已经煮得软糯爽滑的面条。等江光芝吃完早饭,秦承华已经从菜园忙活一通回来了……每天早上都会出现的这一幕情景,自从秦承华嫁过来,已经持续了46个年头。
“她不是老傻,她是我老姐”
71年前的一个冬夜,霍山县诸佛庵镇上谷村村民陈继英已经入睡了,恍惚间听到后门外有婴儿的啼哭声,她赶忙推醒了熟睡的丈夫江国祯,两人惊讶地发现后门口放了一只旧竹篮,里面有一个裹在襁褓中的女婴。
“好歹总是一条性命,被亲生父母扔了一次,咱不能再扔第二次。”陈继英对老伴说。就这样,这个女婴就成了夫妇俩的第一个孩子,取名江光芝。
可夫妇俩很快发现,江光芝的智力发育有很大问题,随着年龄渐长,孩子的精神障碍也越来越明显。天长日久,村里孩子习惯了叫她“老傻”,但秦承华总是一遍遍地更正他们,“她不是老傻,她是我老姐。”
由于地处偏僻交通不便,上谷村成为该县43个贫困村之一。秦承华家现在的房子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盖的,虽然年代久远了些,但在秦承华的辛勤操持下,里里外外收拾得清清亮亮。屋外的小菜园里,竹架上挂满了豇豆,水灵灵的黄瓜满是小刺……屋里屋外的角角落落都能看出女主人是位持家过日子的好手。农家生活没有大富大贵,大悲大喜,只有平淡如水,岁月绵长。
坐着说话时没发觉,秦承华站起来沏水端茶时才看到她的腰都快弯成了60度,走路时只能佝偻前行。“不碍事,年轻时上房搬红薯时摔坏了腰椎,家里事多,一直也没正经看过医生,身子一拖就成了这样。年纪大了,随它去了。”秦承华自我开脱的笑容里满是对人生坎坷的宽容与接纳。
说话间,里屋走出一位身高不到1.4米的老年妇女,穿着轻软棉绸短袖上衣,脚下是手工纳制的布鞋。花白短发被修剪梳理得整齐平服。江光芝整个人看上去清清爽爽与常人无异,只是眼神有些呆滞木纳。
“老婆婆过世前总是叮嘱我们,不能亏待了老姐,说她精神不好不是故意的,只是头脑不够用,让我们拿她当个小孩子养。”秦承华说。
“亏待她,我心里过意不去”
由于江光芝生活不能自理,一到夏天,秦承华每天都要哄着她洗澡,隔两天还要帮她洗头。“你要不帮她洗,她自己也不知道照顾自己。有时候洗澡水都把她倒好了,一转身又找不到她人影了。”
“这么多年了,我们家条件也不好,我只能说,我吃什么她就吃什么,不会说我吃干的让她吃稀饭。”秦承华说,“我自己平时做事手脚麻利点,就把她的事顺带着干掉了,亏待了她,我心里过意不去……”秦承华随手抚了抚头顶已经花白的头发。
每顿饭做好,秦承华先要把老姐的饭盛好,看着她吃完自己才能抢着吃上一口。“她的手不稳当,有时一顿饭能打掉三次碗。有时气极了说她两句她也不懂,老实人没办法。”
秦承华的丈夫是个瓦工,一直在外打工。“家里就我一个人服侍老姐。每次洗衣服时都要到她房间里到处找,很多次她把脏衣服、脏袜子随手一卷都藏在床垫下的稻草里。大冬天的晚上,她有时忘了起夜,第二天一早我还得帮她去结冰的河水里洗脏裤子……”秦承华平澜无波的话语掩饰了生活无数的艰辛和酸苦。
江光芝20多岁的时候,也有山外的人家来说亲。秦承华很是纠结了一阵子,最后还是不放心,干脆对家里人说,只要这个家有一天还是她当着在,就不会把老姐嫁出去,那样只会害了别人也害了她自己。就这样,两姑嫂在同一个屋檐下甘苦相依了近半个世纪的光阴。
“上半年诸佛庵镇上二院的医生来给他做体检,说她有心脏病,给开了一些药。我每天都得按时服侍她吃药,大的药丸她不愿意吃,只能把丸药捣碎了,加点糖放小汤勺里一口一口地喂下去。”秦承华对老姐的付出从未想过有什么回报,就是纯粹下意识地把她当成了自己尚未成年的孩子。
“江家那媳妇真没话讲,对待她家大姑子从来没有恶言恶话,吃穿换洗都是她一个人在忙。别说她俩一点血缘关系都没有,就是对待自己的亲老上人也没人有她这么尽心。”村民钱荣智大着嗓门说。
“哪天我服侍不动了,你们也要接着养”
一走进上谷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就看到秦承华笑容可掬的相片贴在“乡风文明、道德模范”头一栏里。
上谷村计生专干汪谦荣说,江光芝是她的的结对帮扶对象。“江老太太算是分散供养五保户,现在每月有580元左右的政府补贴,基本上能享受的政策村里都会考虑她的。前年的时候帮江老太太办了精神残疾证,一年有1000元钱药补。按政策五保户满60岁就可能送到镇上的敬老院里赡养。我们也和秦承华说过多次,她总是说自己能养活她老姐,就不给政府添麻烦了。”
“我还是不放心,老姐只有这么点高,人多了打饭都挤不上,没人管她一天都过不好。还是我自己劳累些养活她算了。”秦承华对养活老姐的事很是执拗。
秦承华为人爽快,性格开朗,在她面前,似乎没什么过不去的坎。“就是家里有个人牵挂着,走不开身,哪怕去小卖部买点油盐脚步都要跑快些。怕她一个人在家跌倒了,或是开水烫了,一年到头都放心不下。”几十年来,秦承华从未出过远门,最远的地方是到十几公里远的诸佛庵镇买年货。女儿出嫁多年,她是硬是连自己女儿女婿家都很少去过。“家里有人啊,走不掉。”
秦承华的儿子江从新今年45岁,在霍山一家企业上班。孙子15岁,成绩很好,对家里老人都很孝敬。家风的传承使得儿孙们对待家的这位不是亲人的亲人也从来不另眼相看,每次回来带些吃食礼物,也是第一个先送到江光芝手上。
“去年过年,儿媳妇给我买了个老人手机,说家里两个老人年纪都大了,要我们到哪去一定要把手机带着,他们也隔三岔五打个电话回来给我们问个好。”
“你老姑在我们家已经养了三代了,哪天要是我服侍不动了,你们也要接手养活她到老才行。”每次逢年过节的合家欢饭桌上,秦承华都会把这话对儿孙们重新叮嘱一遍。